CNCERT动态
国内要闻
CNCERT/CC(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编著《网络安全应急实践指南》一书出版
本月,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耗时两年编著的《网络安全应急实践指南》一书出版。
本书由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总结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而写就。内容包括有关网络安全应急的基础知识、应急组织的职能作用与日常运作、各类典型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办法、应急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及网络安全文化的培育等内容。
本书属于实践指南或工作指导类的题材,结合并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注重操作层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具体工作的介绍与指导,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工具指导书,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本书适合各类应急组织、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系统和部门、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目前可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网上书店购买:http://www.phei.com.cn/bookshop/bookinfo.asp?bookcode=TP061940&booktype=main,也可于其他各大网上书店如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等买到。
前言:
2001年8月8日,我们这个组织也就是CNCERT/CC(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of China)成立了。成立之初,国内对于这样一个名称表现得相当陌生,但在国际上,CNCERT/CC的成立却是令人注目的。这源于我们组织英文名称中的一个缩写词——CERT(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CERT组织来说,CNCERT/CC的成立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仅说明在中国又多了一个CERT组织,而且说明CNCERT/CC是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CERT事务的国家级机构,填补了世界在该区域的一个空白。
如果说,六年前的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借鉴、探索和实践,今天的我们则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框架、机制和流程,并以此为基础卓有成效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定位决定了我们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各种类型的CERT组织的业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明确了我们的工作重点,即以“全网”安全为首要着眼点,在支撑信息产业部做好全网安全运行监测的同时,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及重要信息系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本书中介绍的多为大规模或高危害性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尽可能广泛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不进行定岗定员是无法确保实效的,而应急响应工作更是如此,这也是世界上形形色色国家的、政府的、商业的、企业的、教育的、科研的CERT组织存在的理由。不管是否有明确的CERT职能部门,也不管是否有明确的专业CERT人员,我们相信在全国的各行各业和各级部门都一定有类似的部门或人员在从事着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的工作。我们的书正是写给他们看的,我们尽力总结我们在这六年的实践当中所积累的经验,挖掘我们对于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工作不断深化的理解,梳理我们经过无数次考察、学习、交流和培训而获得的知识,最后以十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编纂出本书。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从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工作的人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尚未建立CERT小组的部门来说,本书更能够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组建和运作一个CERT组织并开展工作。同时,我们还就网络上最典型和最具危害性的几类安全事件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我们也没有忘记就这些安全事件给终端用户提出安全建议,目的是希望非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也能够从本书中获益。
我们发现,自2005年开始,利用系统漏洞进行传播的蠕虫已经不再是安全事件中的独家主角,而以僵尸网络、间谍软件、身份窃取为代表的各类恶意代码逐渐成为最大威胁,同时,拒绝服务攻击、网络仿冒、垃圾邮件等安全事件仍然猖獗;此外,与政治纪念日和时政相关的网络攻击活动也时有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在保持整体数量显著上升的同时,也呈现出技术复杂化、动机趋利化、政治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62亿人,上网计算机达到6710万台,网络用户和网络主机的数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博客等互联网业务正在快速扩展,新的操作系统、新应用软件不断投入使用,这些都导致大量人为主观疏忽和网络系统客观漏洞的存在。而黑客攻击动机已经从单纯地追求“荣耀感”向获取多方面实际利益和表达政治情绪的方向转移,黑客技术的发展也将重点放在网上木马、间谍程序、恶意网站、网络仿冒、僵尸网络等方面,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涉及范围将不断扩大。我们估计,由于黑客发动攻击的目的的转变,今后发生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以僵尸网络、间谍软件、身份窃取为代表的恶意代码,以及网络仿冒、网址嫁接/劫持类安全事件将会继续增加,因此,我们将继续对此类安全事件保持密切关注,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力度也会不断加强。由于此类事件通常不会是单点孤立地发生,受到一次事件影响的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个人,或者说,遭受一次事件威胁或危害的很可能是多个部门和个人,因此,我们非常希望所有牵涉事件中的相关部门和个人能够通力合作,尽可能迅速有效地处理事件,将事件可能会对各个部门和个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会涉及那么多的部门或个人。无疑,了解了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将会有助于读者很快找到正确的办法、途径和部门来解决问题。
本书将与《网络与信息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共同列入信息产业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NISE)的教学体系中,作为信息产业部IT职业技术培训指定教材与广大读者见面。信息产业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NISE)是信息产业部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项目(NTC)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要求及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培训且须持证上岗等文件精神所推出的面向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及行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证的培训项目,由国信高科技术培训中心(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的信息化培训认证机构)负责具体的运营工作。
实际上,本书的写就与我们的成长相关,而我们的成长得益于四年前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确立。依赖于这个体系,我们得以在与各个合作单位和部门的互动中发展壮大并日趋成熟,我们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离不开体系中各个合作单位和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我们要对所有的合作单位和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很遗憾,限于篇幅原因,我们无法细数和列出所有的合作单位和部门,那会是一份相当长的名单。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其他同志:张雪浩(“前言、部分基础篇”的编写),刘洋、顾嘉(“第8章 网络仿冒事件的处置”的编写),宋轶南(“第9章 拒绝服务攻击事件的处置”的编写),吴冰、何松(“第2章 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的编写)。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二〇〇七年八月
目录:
应急响应 基础篇
1.计算机安全事件 2
2.应急响应的目标 5
3.应急响应的能力要求 6
4.应急响应组织 6
5.应急响应方法 7
6.计算机取证<29> 14
应急响应 组织篇
第1章 应急响应组织及其作用 20
1.1 应急响应组织 20
1.2 应急响应组织的作用 24
1.2.1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25
1.2.2 网络安全事件预防 31
1.2.3 安全质量管理 34
1.3 应急响应小组的分类、架构和工作范围 36
1.3.1 应急响应小组的分类 37
1.3.2 应急响应小组的架构 38
1.3.3 应急响应小组的工作范围 39
第2章 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 42
2.1 什么是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 42
2.2 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的职能 44
2.3 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需要具备的能力 46
2.4 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与其他应急组织合作的意义 48
第3章 CNCERT/CC 50
3.1 CNCERT/CC简介 50
3.2 CNCERT/CC的职能和工作原则 51
3.2.1 主要职能 51
3.2.2 工作原则 55
3.3 863-917网络安全监测平台 56
3.3.1 具备的能力 56
3.3.2 发挥的作用 57
3.4 CNCERT/CC处置的典型网络安全事件 59
3.4.1 蠕虫事件 60
3.4.2 网络仿冒 63
3.4.3 拒绝服务攻击 65
3.4.4 僵尸网络事件 66
3.4.5 UDP1026和1027端口流量异常事件 67
3.5 CNCERT/CC与国内应急组织的交流和合作 68
3.6 CNCERT/CC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70
第4章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的日常运作 75
4.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的建立 75
4.1.1 需求分析 76
4.1.2 提出建议 76
4.1.3 制定计划或方案 77
4.1.4 获得批准 77
4.1.5 获得所需的资源 77
4.1.6 正式运作 77
4.1.7 与其他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建立联系 77
4.2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的工作原则 78
4.2.1 行为准则 78
4.2.2 信息分类原则 80
4.2.3 信息透露原则 81
4.2.4 媒体原则 85
4.2.5 安全原则 86
4.2.6 失误处理原则 87
4.3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运作的有关问题 88
4.3.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的规章 88
4.3.2 工作计划 92
4.3.3 通信 93
4.3.4 电子邮件 93
4.3.5 工作流管理工具 94
4.3.6 信息系统 94
4.3.7 IP地址和域名 95
4.3.8 网络和主机的安全性 95
4.3.9 安全管理 96
4.3.10 现场响应 101
4.3.11 员工的问题 101
4.4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之间的协作 102
4.4.1 建立联系点(POC)网络 103
4.4.2 保证信息共享安全性 103
4.4.3 协作进行事件处理和调查 103
4.4.4 注册到一个公共目录服务 103
应急响应 实践篇
第5章 大规模蠕虫事件的处置 106
5.1 大规模蠕虫事件的特点 107
5.2 大规模蠕虫事件的威胁 108
5.3 CNCERT/CC如何应对大规模的蠕虫事件 109
5.4 CNCERT/CC处置大规模蠕虫事件的流程 112
5.5 运营商应该如何应对大规模的蠕虫事件 116
5.6 重要信息系统应该如何应对大规模的蠕虫事件 118
5.7 普通网民应该如何应对大规模的蠕虫事件 120
5.8 结束语 121
第6章 僵尸网络的处置 122
6.1 什么是僵尸网络 122
6.2 僵尸网络的危害 126
6.3 僵尸网络的工作原理 128
6.3.1 IRC(Internet Relay Chat)协议简介 129
6.3.2 IRC Bot的实现 129
6.3.3 僵尸网络的构建和扩张 131
6.3.4 僵尸网络攻击平台的一些具体体现 132
6.4 僵尸网络的发现 134
6.5 僵尸网络的控制 139
6.6 分析僵尸网络的几个技巧 141
6.7 个人用户如何防范僵尸程序 143
6.8 僵尸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144
6.9 个人用户手工清除BOT实例 145
6.10 CNCERT/CC对僵尸网络的处置流程 147
6.11 实际案例分析——国内首起大型僵尸网络事件 149
6.12 结束语 151
第7章 网站被攻击事件的处置 152
7.1 什么是对网站的攻击 153
7.2 黑客攻击网站的几种方式 153
7.3 近年我国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情况 156
7.4 如何避免自己的网站遭受攻击 157
7.5 CNCERT/CC如何处置网页篡改事件 159
7.6 CNCERT/CC关于网页篡改事件的处理流程 160
7.7 结束语 161
第8章 网络仿冒事件的处置 162
8.1 什么叫网络仿冒 162
8.2 网页被仿冒的几种表现形式 163
8.3 我国网络仿冒的基本情况 164
8.4 CNCERT/CC如何处置网络仿冒事件 165
8.5 CNCERT/CC对网络仿冒事件的处置流程 166
8.6 结束语 168
第9章 拒绝服务攻击事件的处置 169
9.1 什么是拒绝服务攻击 169
9.2 遭到DDoS攻击时的表象 170
9.3 黑客如何组织一次DDoS攻击 171
9.4 如何有效地防范DDoS攻击 172
9.5 CNCERT/CC如何处置DDoS攻击事件 174
9.6 CNCERT/CC对DoS攻击事件的处置流程 175
9.7 结束语 177
第10章 不当使用事件的处置 178
10.1 什么是不当使用事件 178
10.2 不当使用事件的安全风险 179
10.2.1 组织安全管理低效 180
10.2.2 组织安全防护机制失能 180
10.3 不当使用事件的发现、分析 181
10.4 不当使用事件的处置 183
10.5 如何有效地预防不当使用事件的发生 183
应急响应 协作篇
第11章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的信息共享 188
11.1 CERT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188
11.2 CERT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 189
11.3 CERT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内容 190
11.4 CERT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方式 191
11.5 信息共享有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192
11.5.1 事件对象描述和交换格式(IODEF) 192
11.5.2 建议交换通用格式(CAIF) 193
11.6 CNCERT/CC与其他应急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 194
11.6.1 与多家应急小组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194
11.6.2 日常信息交换和共享 194
11.6.3 主办和参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会议 194
11.6.4 积极推广事件对象描述和交换格式的应用 195
第12章 FIRST组织 196
12.1 FIRST是一个什么组织 196
12.2 FIRST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197
12.3 如何加入FIRST组织 201
第13章 APCERT组织 204
13.1 APCERT是一个什么组织 204
13.2 APCERT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205
13.3 如何加入APCERT 209
第14章 关于网络安全应急年会 212
14.1 第一届年会(2004年) 213
14.2 第二届年会(2005年) 213
14.3 第三届年会(2006年) 216
14.4 第四届年会(2007年) 217
应急响应 文化篇
第15章 培育网络安全文化 223
15.1 网络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 224
15.2 安全文化必须植入信息技术文化之中 225
第16章 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227
16.1 信息安全意识 227
16.2 信息安全意识所关注和强调的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 228
16.3 结束语 231
附录A 缩略语解释 233
附录B 名词解释 237
参考文献 241
关键字: